查看原文
其他

LA观点 | 如何理解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0

专题提出


《风景园林》2019-06期中多位学者围绕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专题展开研究(详情请见本期专题导读),为丰富本期的活跃度,特邀请本期作者和行业内其他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参与专栏讨论,望本期学者们的针对性的回答可为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参考。

专题主持人

侯晓蕾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本刊特约编辑/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理事/央美建院十七工作室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更新、公共空间设计、社区营造和乡土景观


[1] 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J].风景园林,2019,26(6):8-12.

[2] 侯晓蕾,郭巍.社区微更新:北京老城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18,25(4):41-47.

[3] 侯晓蕾,郭巍.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7(6):42-48.


特邀嘉宾

(以姓名汉语拼音为序)


崔笑声

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长聘副教授


黄瓴

博士/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社区发展与城市更新、社区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空间文化学


刘巍

硕士/北京清华同衡规划院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所长,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公共空间精细化治理


刘悦来

博士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学者 / 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理事长 / 研究方向为可持续景观规划,社区花园、空间永续发展和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


[1]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范浩阳.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9):16-22.

[2] 陈筝,刘悦来,刘颂.美国景观视觉资源规划设计方法评析及新技术改进潜力分析[J].风景园林,2015(5):111-117.


谢晓英

本科/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工作室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公共空间艺术策划与设计


[1] 谢晓英.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夹道公共空间营造项目[J].风景园林,2018,25(4):66-69.


周详

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景观遗产与历史性城镇景观


[1] 周详,窪田亚矢.国与家之间:论上海里弄街区日常生活空间的断裂与统一[J].风景园林,2018,25(4):34-40.    


问题一

侯晓蕾: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设计和改造的重要模式,风景园林设计面临着怎样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嘉宾讨论

崔笑声: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社区是跨学科的综合问题,基于单一学科的思路和方法不能根本上解决社区更新的难题。其次,社区营造目前缺乏宏观层面的协同性策略和机制。造成社区虽然是热点,但在各学科参与中各自为战、良莠不齐。就风景园林而言,其面临的挑战是在复杂的社区情况下介入的切口狭窄问题,这一方面受制于自身专业边界思维定式,另一方面还未将“人”和“事件”作为研究主体纳入社区问题的核心层面。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黄瓴:

应该说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关注日常生活空间品质和真实体验,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设计与改造的重要模式。在日渐重“微”的精细化品质提升目标下,相应地,风景园林设计同样迎来转型机遇。首先是价值观念的转型,将日常生活的微空间环境纳入城市景观设计的大视野,将人-空间-生活作为整体的景观要素,更加强调整体性和要素间的互动性,同时需要更加尊重“微”空间环境的在地生活特征与资源禀赋,尤忌唯美设计和过度设计。这应该是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等设计师进入城市微更新需要具备的一种“智慧”观吧。

刘悦来:

新时代背景下,大型风景园林建设已基本完成,相对于原来的大拆大建,城市设计和改造更需要“绣花功”,朝向更精细、更巧妙、更导向社区日常生活的方向发展。景观空间的生产方式从之前的快消式工业生产转向直接服务生活,原来被权力和资本以团购、代理等方式开展的设计转变为用户直接参与。原来面向空间的设计和改造,将变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问题。面对这些变化,大部分设计师更多的只能从空间建设角度出发,缺乏社会建设方面的经验,如果仍按原来工程造价方式计算,设计师的价值将无法得到合理体现,而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关标准,这对设计师价值的体现是一种新的挑战,也是行业发展新的形势。

周详:

我想从日本社区营造的经验谈一下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社区营造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増田四郎于1952年提出,以呼吁在地居民环境意识的觉醒。由此,日本将其作为一种解决地域问题的方法论,开始地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在日本开展社区营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趋势就是以“景观”为出发点,谋求在地居民的一致意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如果将社区营造的目标定位在环境整备或地域活化这种抽象性的内容,便难以达成共识,这无疑会加大社区营造推行的难度。但是,如果能够以“景观”这种可视价值为基础,就比较容易取得共鸣。从行政体系的构造上检视城市规划与社区营造的关系,前者属于纵向分割型行政构造,行政之间的横向连接非常弱;而社区营造的积极意义则在于它能够建立起多方面的横向连接,属于横向联结型社会构造。2012年《景观法》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景观型社区营造的发展,但是对于这种空间改造形式如何与既有的城市规划体制相衔接,对风景园林学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东京神乐坂地区的景观型社区营造(周详拍摄)


问题二

侯晓蕾:

相比过去,当前的城市更新更加关注空间重构和社区激活、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具备多重涵义的公共空间与社区营造之间似乎建立了比以往更加密切的关联性。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社区营造在公共空间更新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

嘉宾讨论

崔笑声:

社区问题研究本身源自社会学,在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表现十分热闹,仅是目前城市发展和更新瓶颈期的暂时性现象。长远看来,社区还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公共交往问题,其边界涉及心理、行为、认同为主的虚拟边界,也涉及实体围合的物质边界。如果建筑学和风景园林还是以物质性的空间营建为本体的固有思路,不一定能解决社区的核心问题。其实,“社区营造”“公共空间更新”本来也不应该被定义在物质性层面。

黄瓴:

相比过去,当下的城市更新更加关注生活本身,而生活是多样的,体验也是因人而异的。真正的公共空间(public space)不同于开敞空间(open space),更加强调公共性、大众性,只有共创共建共享才能真正体现公共空间的价值。而社区营造正是通过公共参与实现公共空间和社区治理服务品质提升的手段和平台。在社区营造过程中,逐渐挖掘社区价值、培养社区领袖、达成社区共识、激活社区空间、重塑社区精神,最终提升社区培力、促进社区发展。社区营造已经逐渐成为自下而上地激发社区活力、优化完善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

刘巍:

中国城市建设正在从以规模效率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不仅仅只是物质空间的美化运动,还应体现在对历史文脉的关注,对场所精神的塑造以及对社会生态的深入研究。同时,在公共空间重塑过程中,政府、公众、周边建筑物业主以及利益相关人等不同利益群体的权利诉求和利益纷争,常常由于缺乏权利配置和争端解决的机制,而产生摩擦和矛盾,难以调和。这些问题往往复杂交错,一方面需要政府、市场、民众更多元主体的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则需要治理方式的多样化,既要有正式的强制管理,也得有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商、谈判;既要遵循正式的法规条文,同时也接受所有行为参与主体都认可的非正式的约束。

周详:

当代中国的邻里作为一个空间概念,不是以社区内的建筑物例如教堂、学校为标志的,而是主要来自人际关系网络。在这种关系网络的建设中,邻里中的公共空间是最关键的。如果邻里中存在着相对多的公共空间,便可以吸引人们走出家庭,在空间里互动和交往,那么人际关系和邻里认同就会增强,这便是社区营造在公共空间更新设计中的当代价值。当前,信息化发展带来高效的社区生活,崭新的运营平台和运作模式给社区生活带来全新的产品,居民与社区的相对关系开始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逐渐适应和改造给定的空间模式。因此,“社区营造”和“空间整合”成为这一时期社区讨论的关键词,并催生了一系列从生产到消费对资源和空间的整合模式。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是互相塑造的,城市的发展持续刷新着我们对于空间和社交的认识。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模式开始朝着全面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跨界的生活方式和共享的行为模式成为目前社区营造的新方向,这也是社区营造激活公共空间潜力的现实意义。



问题三

侯晓蕾:

基于社区营造的公共空间更新往往探讨多个利益相关方的设计更新、组织营建和维护管理等内容,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相互协作。以风景园林为视角,请谈一谈基于社区营造的公共空间更新都有哪些可能的实现途径?

嘉宾讨论

崔笑声:

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关于社区营造的实现途径不可回避的主体是视觉性和物质性的实践,其内在动因可能是关于心理愉悦和行为诱发。如果以跨专业驱动的视角,可能还有艺术活动、临时集市、节日庆典、日常性交往等实施途径。

黄瓴: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可将日常生活场景纳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整体框架,构建社区生活场景的景观要素体系和设计评价标准,从而形成社区营造的公共空间更新途径。在传统的景观设计要素里需要增加人(活动)的因素、时间(社会过程)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人-空间-活动的整体性场景品质。在基于社区营造的公共空间更新中,人与空间的激活是相互的,因此,建立适合地方的公共参与协作更新机制是根本;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是必须;设计师的适当后退,为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留白”是智慧。

刘巍:

首先,现阶段中国的公共空间治理尚处在“政府为主、全面包办”的状态,缺少权利结构的过渡。应分级界定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权利边界。其次,面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特别是老城)的商业化绅士化难题,应根植居民生活,推动文化复兴策略。第三,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面临多头管理,部门之间协调难的责权困境,亟需积极理顺相关工作的行政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制度创新。最后,对于空间资源极其稀缺的城市核心地区,多元的投融资途径是实现公共空间、开放空间数量、品质的重要手段。而公开、可量化的规则和更广泛的社会监督则是多元的投融资途径实现的保证,这需要调整的首先是规则之治与治理之道。

刘悦来:

公共空间更新肯定有很多途径,这个问题有2个关键词,公共空间更新和社区营造。在这个过程中,大的建设没有了,需要更新的空间变小了,那么只能用小而美的方式实现,更确切地说是小而美而慢的渐进方式。空间小了,要求反而高了,此时此刻,如果慢下来,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会是最好的实现途径。我们认为社区花园就是最好的实现途径之一。相比其他项目,社区花园的营造更易入手,更易参与,居民在参与过程中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从设计开始到营造,再到后期的维护管理,居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经验和成就感,这种介入可能会将原来的专业设计者和团队取代,这就是社区营造的核心。当然,专业不是不重要,营造过程中也有专业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使专业朝向更美更深入参与的方向转变,并发挥很好的作用,最终实现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并建立公民精神和公共意识,这是社区营造的核心价值,也是新时期风景园林行业的价值,因为我们重新定义了景观——这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存在方式,这就是真正属于我们每一位的美好家园。

谢晓英:

以个人所从事的,历时6年、仍在进行中的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项目实践看,由于北京“老城区改造”工作涉及到政府的意志、投资方的利益、老城区原住居民的意愿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加之类似杨梅竹斜街的老城区人居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我们所进行的各种实验都只能在微观层面上展开,甚至精确到一户、一人的程度,因此,至今也不能在老城改造与修复、文创产业、居民安置的多重框架内给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


周详:

我认为当社区营造的成效开始产生向外扩散的涟漪效应时,正是联合行政部门、市民组织、专家学者以及企事业单位制定协调机制的时机。同时,以之前试验性质的活动经验为基础,共同协商资金调度、事业体制等战略性内容,并与利益相关人共享活动成果,是推动多领域参与社区营造的必要条件。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社区营造大概有3个发展方向:第一种是在具体的场所推行参与式设计,第二种是设计社区营造的规则,第三种是直接对社区做出可视化的表达。这三个方向都是从培育社区共识的阶段开始,再推进到目标空间愿景共享的阶段,然后在设计实践的阶段构建出具体的成果。进入这个阶段,各种关注社区营造的个人和市民组织都将对社区营造产生信赖。于是,各种营造事业顺序的安排以及长期性营造计划的制定将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课题。

参与式社区营造的发展方向

扩展阅读

[1] 侯晓蕾.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J].风景园林,2019,26(6):4-5.

[2] 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J].风景园林,2019,26(6):8-12.

[3] 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 [J].风景园林,2019,26(6):13-17.

[4] 蒋鑫,徐昕昕,王向荣,林箐.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的北京胡同绿色空间微更新研究:大栅栏片区的探索[J].风景园林,2019,26(6):18-22.

[5] 盛强,胡彦学,宋阳.空间形态与绿化因素对夏季胡同居民社会聚集的影响 [J].风景园林,2019,26(6):23-28.

[6] 张天洁,岳阳.协作与包容:新加坡锦簇社区计划解析[J].风景园林,2019,26(6):29-34.

[7] 韩洁,高雅丽.从景观更新到社区营造:以福建省厦门市院前社为例 [J].风景园林,2019,26(6):35-40.

[11] ADEPT建筑事务所.奥本罗历史城区中心:从远期总体规划到公共空间更新 [J].风景园林,2019,26(6):58-61.

[12] AJ景观.尊重斯德哥尔摩的历史中心:骑士岛的激活改造[J].风景园林,2019,26(6):62-65.

[13] 王仲宇,刘东云.景观传统的现代转译:以北京市中华文化智慧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66-71.

[14] 林广思,李雪丹,茌文秀.城市公园的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研究: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72-78.

[15] 杨云峰,王娟,吴祎欢.城市公园中慢行系统的选线与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6):79-84.

[16] 王向荣. 城市微更新[J]. 风景园林,2018,25(4):4-5.

[17] 列文特·萨博,张忍图,胡一可. 城市公共广场的空间记忆:匈牙利·肖普朗镇历史城市中心的再生[J]. 风景园林,2018,25(4):12-24.

[18] 言语,徐磊青,谭峥. 空间修复与公共空间更新的行动主义:一个公共性与自主性的理论综述[J]. 风景园林,2018,25(4):25-33.

[19] 周详,窪田亚矢. 国与家之间:论上海里弄街区日常生活空间的断裂与统一[J]. 风景园林,2018,25(4):34-40.

[20] 侯晓蕾,郭巍. 社区微更新:北京老城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途径探讨[J]. 风景园林,2018,25(4):41-47.

[21] 李雅琪,李瑞,汪原. 基于日常生活视角的公共空间微更新研究:以武汉原俄租界为例[J]. 风景园林,2018,25(4):48-52.

[22] 都市实践. 城市即展场,展览即实践[J]. 风景园林,2018,25(4):53-59.

[23] 郭巍,侯晓蕾. 胡同里的新生活:北京旧城景山片区公共空间景观更新[J]. 风景园林,2018,25(4):60-65.

[24] 谢晓英. 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夹道公共空间营造项目[J]. 风景园林,2018,25(4):66-69.

[25] 王阔,李战修,董天翔,张迟. 以木为本,林鸟相依:广阳谷城市森林[J]. 风景园林,2018,25(4):70-74.

[26]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D5设计所. 苹果园:焕发活力的老城区[J]. 风景园林,2018,25(4):75-78.

[27]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范浩阳.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9):16-22.

[28] 侯晓蕾,郭巍.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7(6):42-48.

[29] 李中伟,林楠. 永庆坊:老城改造影响下的新街巷[J]. 风景园林,2017(6):59-67.


相关链接

《风景园林》2019-06刊首语 | 侯晓蕾: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19-06 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

《风景园林》2019-06目录 | 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 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

《风景园林》2019-06专题导读 | 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LA专题 | 侯晓蕾 | 基于社区营造的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研究

LA专题 | 刘悦来 许俊丽 尹科娈 | 社区花园——共建美丽家园,将田园自然回归城市社区

扫描或点击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

《风景园林》2019-06

专题1: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专题 2: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 

微信统筹 王一兰 

微信编辑 缪琳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